“微型工廠”是在國家項目小型機械加工技術的準備階段,于1988年前后由日本工業技術院機械技術研究所(當時、以下稱機械研)和財團法人小型機械中心為主研討的“由小型機械群構成的超小型工廠”而來。
“微型工廠”這一用語公開正式使用是在1991-2000年期間,最初是作為實施上述項目時微型工廠技術這一副主題而設定的。
此后,“微型工廠”這一語言通過1998年(筑波)、2000年(瑞士)、2002年(美國)舉辦的“關于微型工廠的國際工件展”等,逐漸成為被國際認同的用語。
微型工廠技術,是由于企業間開發了電解加工的微型工廠山日本通產省機械技術研究所(當時的名稱、現在產業技術總合研究所)就進行了機械加工的微型工廠的開發。當然,從微型到毫微領域的微細加工方法有很多,不必局限于機械加工方面,研究集團是以無需大規模的附屬設備、適用范圍進一步拓寬的機械加工為對象的。
微細加工和加工設備的高程度化
微型工廠這一用語在廣義使用時,可大致分為兩種方向。一個是如何做到微細的(精密的)加工這種(微細加工)方向;另一個是,如何使加工系統達到小型化、高程度化這一狹義的“微型工廠、小型生產系統”等語言表示的方向。
未必能對這兩種方向給予明確的區分,前者的例子是,理化學研究所的研究和實用性地以電火花加工制做了微細孔加工等。另外,電解加工微型工廠和機械加工微型工廠等,在項目上試制的系統是一種集大成,是代表后者的例子。
今后展開的研究,在“微型工廠”方面,一方面是將重點移到小型機床NC化、高速臺式銑床等,加強在具體加工設備方面的高程度化、實用化的研究,另一方面,在“微細加工”上,將會繼續追求更精細的加工和過去沒有試驗過的新的加工方法的微細加工。
戲劇性降低能源成本
關于微型工廠的實用化,總地來說不僅機床廠家,特別是機床用戶、即一直用現有的機床生產小件產品的廠家更加積極,也有作為內制加工設備的一環,在生產設備小型化方面下功夫的。
微型工廠的好處是,節能、節省空間,并由于設備尺寸小容易變換生產設備的布局。當然,加工尺寸是有限度的,在不限定部件形狀時,在工件的裝卸、操作、組裝等方面,為達到對微小部件的靈活操作,需要有高程度的操作變換結構?,F在的微型工廠也因此而配有專用的搬運臂,雙指微型柄等。但如僅從定型部件的生產效率來看,這種柔性結構就不大合適,配有專用小型零件送料器等的系統,效率會更好。
這樣,作為可將微型工廠實用化的領域,同接受各種尺寸零部件訂貨的專業工廠相比,在某種程度上限定形狀、而且生產小尺寸的自有產品的一次廠家更有希望。換掉現有的生產線、購入微型工廠性質的小型生產設備,不僅可削減直接制造的能源成本,還可戲劇性地削減設備的空調能源等。當然,機械研的微型工廠只是一種模式的范例,尚不能說是最合適的系統。但是,作為“為生產小件產品、是適應產品尺寸的非常必要尺寸的生產設備”這一微型工廠的想法,具有普遍性的認識。
各國的研究也很活躍
近年來各國對于“微型工廠”系統的研究開發也引人矚目。例如美國卡內基美侖大學、北威斯坦大學、德國佛郎厚法生產技術研究所等,都在進行各種研制??▋然纴龃髮W作為概念的提案比較早些,是于1994年提出來的,不是受到微型工廠說法的直接影響。機械研在1996年時發表了可從事金屬加工、超小型機床的微小車床,也是最早將這種小型生產系統進行試運轉的,因此機械研的微型工廠作為先驅者得到了一定的評價。
機械研在1998年舉辦的“第一次關于微型工廠的國際工件展”上,招聘有關研究人員,把小型生產系統作為一個獨立領域研究,這對于形成組織化起到了推動作用。歐美做此研究之時,韓國(KITECH:韓國生產技術研究院、KIM:韓國機械研究院)、新加坡(南洋工科大學)等研究機關也開始收集信息,展開了對小型機床的研究。
可以認為,日本關于微型工廠,在項目結束后已經進入到了實用化階段,但如果不積極地進行新概念的提示,在系統化、理論化有一日之長的歐美和善于以低成本達到實用化的東南亞各國的狹縫之間,恐怕就會失去先驅者的優勢。
上次的項目主要是:微型工廠應用微小機械技術。今后的項目似應放在代表微型工廠的生產設備小型化、最優化方面,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等的關聯機構也有參與主動提出方案的認識。
無論項目可否成行,“小件產品以小設備完成”這一認識今后會更加普及。前面介紹過,機床廠家也以小型、節省空間作為重點在搞機械開發,但還難說已經成為主流。今后為普及微型工廠的想法,為減輕因生產活動導致的能源、空間等方面的環境負荷,機床的買方/賣方似乎也都有必要再進行探討。
在當前的經濟狀況下,“硬件提供型”的行業狀態如可根據用戶希望得到的加工進行必要的、充分的系統設計,成為“解答提供型”似更加有利,與什么都可以加工的大型機床相比,只有可滿足所需要的加工能力的小型機床有時會更有價值。因為小設備在工廠的剩余空間、削減空調成本方面還可以創種想法是,產品的價格不是取決于大的、好而是由其產品創造出來的價值總和決定的。